로고

한일문화교류기름
admin 회원명단
  • 시행사업
  • 한일국제학술회의
  • 시행사업

    홈페이지를 방문해주셔서 감사합니다.

    한일국제학술회의


     

     

    (1)개최취지

    1982년에 야기된 한일양국간의 역사교과서 왜곡기술파동은 당시 양국간의 현안이었던 경제협력문제와 얽혀 두 나라의 관계를 매우 어렵게 만들었다. 이를 계기로 양국정부 관계자 및 정치인들 간에, 한일·일한 문화교류기금 이 중심이 되어 교과서문제의 점진적 개선을 위해 역사문제를 주제로 하는「한일합동학술회의」를 열기로 한 合意에 따라 양국에서 매년 번갈아 가며 16次까지 개최해왔다. 그 뒤 17次부터는 本基金이 단독으로 관련 學會의 協助를 받아「한일학술심포지엄」을 每年 개최하고 있으며 모두 합쳐 현재까지 37차례 회의를 가졌다.



    (2)지금까지 개최된 학술회의 내용

    第01次 會議 (1986. 4. 25.∼28, 東京)  
    第02次 會議 (1986. 11. 7.∼9, 서울)  
    第03次 會議 (1987. 12. 4∼6, 서울)  
    第04次 會議 (1988. 11. 26.∼28, 東京)  
    第05次 會議 (1989. 12. 8. ∼9, 서울)  
    第06次 會議 (1990. 4. 13∼14, 서울)  
    第07次 會議 (1991. 1. 24.∼26, 箱根)  
    第08次 會議 (1992. 1. 23.∼26, 西歸浦)  
    第09次 會議 (1993. 7. 24∼26, 東京)  
    第10次 會議 (1994. 7. 1.∼3, 釜山)  
    第11次 會議 (1996. 2. 9.∼11, 東京)  
    第12次 會議 (1997. 6. 27.∼29, 慶州)  
    第13次 會議 (1998. 10. 16.∼18, 東京)  
    第14次 會議 (1999. 11. 12.∼14, 江原道 洛山)  
    第15次 會議 (2000. 10. 19.∼22, 福岡)  
    第16次 會議 (2001. 11. 9.∼11, 서울)  
    第17次 會議 (2003. 10. 9.∼12, 춘천)  
    第18次 會議 (2004. 12. 17, 춘천)
    第19次 會議 (2005. 8. 1618, 춘천)  
    第20次 會議 (2006. 9. 28, 춘천)  
    第21次 會議 (2007. 11. 2~4, 金浦 藥岩)  
    第22次 會議 (2008. 10. 24~26, 安東)  
    第23次 會議 (2009. 9. 18~20, 麗水)  
    第24次 會議 (2010. 6. 11~13, 仁川)  
    第25次 會議 (2011. 11. 12, 서울)  
    第26次 會議 (2012. 5. 18~20, 춘천)  
    第27次 會議 (2013. 9. 13, 서울)  
    第28次 會議 (2014. 10. 24, 서울)  
    第29次 會議 (2015. 11. 6, 서울)  
    第30次 會議 (2016. 9. 23, 서울)  
    第31次 會議 (2017. 11. 3, 서울)  
    第32次 會議 (2018. 11. 2, 서울)  
    第33次 會議 (2019. 10. 18, 서울)  
    第34次 會議 (2020. 11. 6, 서울)  
    第35次 會議 (2021. 11. 5, 서울)  
    第36次 會議 (2022. 11. 11, 서울)  
    第37次 會議 (2023. 11. 10, 서울)  

     

     
     

    主要討論參席者

    ① 韓國側 參席者
    姜 大 德 (獨立記念館)
    姜 東 燁 (江原大學校 國文學科 敎授)
    姜 正 仁 (西江大學校 政外科 敎授)
    姜 昌 一 (培材大學 日本學科 敎授)
    高 柄 翊 (前 서울大學 總長)
    具 智 賢 (鮮文大學校)
    權 肅 寅 (서울大學校 比較文化硏究所 常勤硏究員)
    權 延 雄 (慶北大學 史學科 敎授)
    權 惠 銀 (國立博物館)
    琴 章 泰 (서울大學 宗敎學科 敎授)
    金 剛 一 (江原大學校)
    金 京 姫 (檀國大學校)
    金 基 奭 (서울大學 敎育學科 敎授)
    金 東 哲 (釜山大學校 史學科 敎授)
    金 文 子 (祥明大學校)
    金 旼 奎 (東北亞歷史財團)
    金 炳 翼 (文學科知性社 代表)
    金 普 漢 (檀國大學校)
    金 世 民 (河南歷史博物館)
    金 榮 美 (江原大學校)
    金 榮 敏 (國立中央博物館)
    金 容 德 (서울大學 東洋史學科 敎授)
    金 雄 基 (翰林大學校)
    金 寅 圭 (서울大學校 博物館)
    金 仁 德 (靑巖大學校)
    金 正 基 (前 文化財 硏究所長)
    金 正 善 (東亞大學校)
    金 廷 鶴 (前 韓國文化硏究所長, 考古學)
    金 鐘 福 (安東大學校)
    金 賢 淑 (서울市史編纂委員會)
    金 興 術 (烏竹軒)
    羅 鍾 宇 (圓光大學校 敎授)
    羅 幸 柱 (大眞大學校 敎授)
    南 基 鶴 (翰林大學校 日本學科 副敎授)
    魯 成 煥 (蔚山大學校)
    盧 永 九 (國防大學校)
    都 冕 會 (大田大學校)
    閔 德 基 (淸州大學校)
    朴 贊 勝 (漢陽大學校)
    朴 薰 (서울大學校)
    白 永 瑞 (延世大學校 史學科 敎授)
    邊 東 明 (全南大學校)
    徐 東 周 (梨花女子大學校)
    徐 淵 昊 (高麗大學校 國文學科 敎授)
    鮮 于 鉦 (朝鮮日報)
    蘇 在 龜 (國立中央博物館 學藝硏究官)
    孫 承 喆 (江原大學校 史學科 敎授)
    宋 相 庸 (翰林大學校 史學科 敎授)
    宋 浣 範 (高麗大學校)
    宋 載 邵 (成均館大學 漢文學科 敎授)
    申 東 珪 (東亞大學校)
    辛 珠 柏 (延世大學校)
    辛 鐘 遠 (韓國學中央硏究院)
    安 輝 濬 (서울大學 考古美術史學科 敎授)
    梁 興 淑 (釜山大學校)
    嚴 燦 鎬 (江原大學校)
    延 敏 洙 (東北亞歷史財團)
    吳 星 (世宗大學校 歷史學科 敎授)
    吳 洙 彰 (翰林大學校 史學科 敎授)
    柳 永 益 (前 翰林大學史學科 敎授)
    柳 在 春 (江原大學校)
    尹 炳 男 (西江大學 史學科 助敎授)
    尹 裕 淑 (東北亞歷史財團)
    李 光 麟 (中部大學 總長)
    李 圭 洙 (嘉泉大學校)
    李 基 東 (東國大學史學科 敎授)
    李 吉 相 (韓國精神文化硏究院 敎授)
    李 萬 烈 (淑明女子大學 韓國史學科 敎授)
    李 美 淑 (協成大學校 造形學部 兼任敎授
    李 敏 雄 (海軍士官學校)
    李 敏 鎬 (前 서울大學 西洋史學科 敎授)
    李 培 鎔 (梨花女子大學 史學科 敎授)
    李 相 培 (서울歷史編纂院)
    李 相 禹 (西江大學 政外科 敎授)
    李 相 薰 (陸士博物館)
    李 成 美 (韓國精神文化硏究院 敎授)
    李 世 淵 (漢陽大學校)
    李 御 寧 (前 梨花女大 敎授)
    李 元 淳 (國史編纂 委員長)
    李 佑 成 (成均館大學 名譽敎授)
    李 鍾 旭 (西江大學 史學科 敎授)
    李 志 遠 (서울大學校社會發展硏究所東아시아 센터 責任硏究員)
    李 泰 鎭 (서울大學 國史學科 敎授)
    李 慧 淳 (梨花女子大學 國文學科 敎授)
    李 薰 (翰林大學校)
    任 孝 宰 (서울大學 考古美術史學科 敎授)
    林 熺 燮 (高麗大學 社會學科 敎授)
    張 起 熏 (朝鮮官窯博物館 學藝硏究팀장)
    張 舜 順 (嘉泉大學校)
    張 眞 熀 (延世大)
    全 海 宗 (前 西江大學 史學科 敎授)
    全 勝 昌 (三星美術館 學藝硏究室長)
    鄭 求 福 (韓國精神文化硏究院 敎授)
    鄭 杜 熙 (全北大學 史學科 敎授)
    鄭 成 一 (光州女子大學校)
    鄭 夏 美 (漢陽大學校 日本言語文化學部 敎授)
    趙 東 一 (서울大學 國文科 敎授)
    趙 由 典 (國立民俗博物館長)
    趙 昌 化 (韓日文化交流基金 運營委員)
    池 明 觀 (翰林大學 敎授)
    崔 德 壽 (高麗大學 韓國史學科 助敎授)
    崔 相 龍 (高麗大學 政外科 敎授)
    崔 龍 壽 (KBS釜山)
    崔 禎 鎬 (延世大學 新放科 敎授)
    河 宇 鳳 (全北大學校 史學科 敎授)
    韓 明 基 (明知大學校 敎授)
    韓 文 鍾 (全北大學校 敎授)
    韓 相 權 (서울大學 韓國文化硏究所 特別硏究員)
    韓 相 禱 (建國大學校 敎授)
    韓 相 一 (國民大學 政外科 敎授)
    韓 成 周 (江原大學校)
    咸 東 珠 (梨花女子大學 史學科 助敎授)
    玄 光 浩 (高麗大學校)
    洪 性 和 (建國大)
    Kenneth R. Robinson (東北亞歷史財團)

    ② 日本側 參席者
    衛藤 瀋吉 (前 亞細亞大學 學長)
    芳賀 徹 (國際日本文化硏究센터 敎授)
    賀川 光夫 (別府大學 敎授, 日本史)
    井上 秀雄 (前 東北大學 敎授, 日本史)
    上田 正昭 (前京都大學 敎授, 史學)
    西谷 正 ( 九州大學 敎授, 考古學)
    源 了圓 (國際基督敎大學 敎授)
    小木 新告 (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 歷史硏究部 敎授)
    大石 愼三郞 (學習院大學 經濟學部 敎授)
    上垣外 憲一 (國際日本文化硏究센터 敎授)
    田中 優子 (法政大學 敎養學部 敎授)
    田代 和生 (慶應義塾大學 敎授)
    小川 晴久 (東京大學 敎養學部 敎授)
    河合 正朝 (慶應義塾大學 文學部 敎授)
    藤本 幸夫 (富山大學 人文學部 敎授)
    吉田 光男 (東京外國語大學 敎授)
    饗庭 孝典 (NHK解說委員)
    田中 明 (拓殖大學 敎授)
    坂野 潤治 (東京大學 社會科學 硏究所 敎授)
    加納 孝代 (靑山學院女子短期大學 敎授)
    大澤 吉博 (東京大學 敎授)
    鎌田 茂雄 (東京大學 名譽敎授)
    木村 淸孝 (東京大學 文學部 敎授)
    小林 忠 (學習院大學 文學部 敎授)
    吉田 公平 (廣島大學 文學部 敎授)
    阿部 洋 (福岡縣立大學 敎授)
    小林 哲也 (京都大學 名譽敎授)
    權藤 與志夫 (九州大學 名譽敎授)
    森山 茂德 (獨協大學 敎授)
    川勝 平太 (早稻田大學 政經學部 敎授)
    瀧澤 誠 (歷史學者)
    佐野 眞由子 (國際交流基金 地域調整課)
    馬越 徹 (名古屋大學 敎育學部 敎授)
    田代 安見子 (文藝春秋「諸君」編輯部)
    大村 益夫 (早稻田大學 語學敎育硏究所 敎授)
    岸 陽子 (早稻田大學 法學部 敎授)
    松本 健一 (麗澤大學 國際經濟學部 敎授)
    眞柳 誠 (茨城大學 人文學部 敎授)
    岩竹 美加子 (早稻田大學 國際敎育Center 客員助敎授)
    村井 章介 (東京大學 敎授)
    船田 善之 (九州大學 敎授)
    小幡 倫裕 (平澤大學)
    岩方 久彦 (富川大學)
    Olah Csaba (東京大學)
    小宮 木代良 (東京大學)
    稻田 奈津子 (東京大學)
    えのもと 涉 (日文硏)
    押川 信久 (九州大學)
    木村 拓 (東京大學)
    木村 直也 (産業能率大學)
    森平 雅彦 (九州大學)
    松尾 弘毅 (福岡工業大學)
    小幡 倫裕 (平澤大學校)
    須川 英德 (橫浜國立大學)
    岩方 久彦 (全南大學校)
    関根 英行 (嘉泉大學校)
    松本 真輔 (慶煕大學校)
    金津 日出美 (高麗大學校)
    堀 新 (共立女子大)
    鶴田 啓 (東京大)
    田阪 正則 (鮮文大)


    * 發表者 및 討論者의 職責은 모두 發表 當時의 것임
         


     

     

     

     

    (1) 開催の趣旨
    1982年に韓日兩国間に歷史敎科書の記述問題をめぐって起きた事態により,兩国の関係や,當時二国間の懸案だった經濟協力問題と絡まって,大きくぎくしゃくしていた.これを機に兩国政府の關係者及び政治家の間に,韓日·日韓文化交流基金が中心になって,敎科書問題の漸進的改善のため,歷史問題を主題とする「韓日合同学術会議」を開くことに合意した.これによって,韓国と日本で每年交互的に16回まで会議を開催した.その後には,本基金が單獨で関聯学会の協力を得て「韓日学術シンポジウム」を每年開いており,兩方を合わせると今まで37回の会議を開催した..



    (2) 今まで開催された会議の內容

    1) "韓日近代化の比較硏究", 1986. 4. 25∼28, 東京.
    2) "韓日古代文化の諸問題", 1986. 11. 7∼9, ソウル.
    3) "韓日近世社会の政治と文化", 1987. 12. 4∼6, ソウル.
    4) "韓日近世社会の政治と 文化", 1988. 11. 26∼28, 東京.
    5) "歷史敎科書敍述の諸問題", 1989. 12. 8∼9, ソウル.
    6) "19世紀における外來思想と傳統の葛藤", 1990. 4. 13∼14, ソウル.
    7) "19世紀における韓日兩国の傳統社会と外來文化-受容と摩擦",
    1991.1.24∼26, 箱根.
    8) "韓日兩国における中国文化の受容", 1992. 1. 23∼26, 西歸浦.
    9) "18∼19世紀の歐米科学技術導入-韓日兩国の比較",
    1993.7.24∼26, 東京.
    10) "近代史における韓日相互認識", 1994. 7. 1∼3, 釜山.
    11) "韓日の近代敎育導入と改革", 1996. 2.9∼11, 東京.
    12) "韓国と日本における市民意識の形成過程", 1997. 6. 27∼29, 慶州.
    13) "韓国のアジア認識, 日本のアジア認識", 1998. 10. 16∼18, 東京.
    14) "世界の中のアジア文化", 1999. 11. 12∼14, 落山.
    15) "世界の中のアジア文化Ⅱ", 2000. 10. 19∼22, 福岡.
    16) "世界の中のアジア文化Ⅲ", 2001. 11. 9∼11, ソウル
    .
    17) "『朝鮮王朝實錄』からみた韓国と日本", 2003.10.9~12, 春川 .
    18) "韓日陶磁文化の交流樣相-朝鮮陶磁と壬辰倭亂-", 2004.12.17, 春川
    .
    19) "韓国人と日本人美的情緖と社会生活", 2005. 8. 16~18, 春川 .

    20) "近現代の日本の社会構造と變動", 2006. 9. 28, 春川.

    21) "東北アジアの中の渤海と日本", 2007. 11. 2~4, 金浦 藥岩.

    22) "蒙古の高麗·日本への侵攻と韓日関係", 2008. 10. 24~26, 安東.

    23) "壬辰倭亂と東アジア世界の變動", 2009. 9. 18~20, 麗水.

    24) "1910年 - その以前の100年 : 韓国と日本の西洋文明の受容",
    2010. 6. 11~13, 仁川.
    25) "韓日関係における倭館",2011. 11. 12, ソウル.
    26) "朝鮮時代の韓国と日本",2012. 5. 18~20, 春川.
    27) "大韓帝国と韓日関係",2013. 9. 13, ソウル.
    28) "韓国人と日本人の生と死",2014. 10. 24, ソウル.
    29) "韓·日兩国人の相互認識と善隣の道",2015. 11. 6, ソウル.
    30) "韓日兩国、互いをどう記錄したか?",2016. 9. 23, ソウル.
    31) "朝鮮通信使の記錄物の ‘UNESCOの世界記錄の文化遺産’ 登載",2017. 11. 3, ソウル.
    32) "壬辰倭亂から朝鮮通信使の道に - 戰爭の傷處と治癒、 そして和解 - ",2018. 11. 2, ソウル.
    33) "近世 韓日関係の實像と虛像 – 不信と共存, 戰爭と平和 - ",2019. 10. 18, ソウル.
    34) "日本人の韓国、韓国人における認識 ",2020. 11. 6, ソウル.
    35) "韓国人の日本、日本人における認識 ",2021. 11. 5, ソウル.
    36) "韓半島の日本人, 日本列島の韓国人 ",2022. 11. 11, ソウル.
    37) "韓国人と日本人の生ざま – 人物で見た韓日交流史 ",2023. 11. 10, ソウル.